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由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结构缺陷、退化或损伤,进而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的统称,主要包括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阴道松弛、性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痛等,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盆底重建术,阴道封闭术等。盆底手术的最终目的是”修补“,但在手术过程中,盆底肌肉、筋膜等组织的损伤也同样难以避免,盆底结构及其生理状态亦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非手术治疗主要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和盆底康复治疗等。
症状观察
1.观察术后腹痛、阴道出血、手术切口恢复等情况;
2.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的患者术后盆底解剖位置恢复正常,原本“不漏”的小便突然“失控”,表现出咳嗽、大笑等腹压增加时出现的漏尿症状(那是因为您术前因脱垂被“折起来”的尿道变通畅了吖~)。若术后出现尿失禁,建议行进一步治疗。
饮食护理
术后饮食应遵循“逐渐过渡”的原则。待肛门排气后,饮食可按“清流→半流→普食”顺序过渡。同时,建议多进食芹菜、燕麦、杂粮、牛奶、鸡蛋、牛肉等富含粗纤维及蛋白质的食物,保持营养供给及大便通畅。
术后疼痛护理
1.自我调节:可采取听音乐,看视频和家属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2. 寻求医疗帮助:可使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缓解疼痛,必要时可使用止痛药等。
术后排尿的观察与护理
1.通常可于术后48-72h内拔除尿管;
2.留置尿管期间,每天补液量应保持在2000ml以上(输液+口服);
3.注意会阴清洁,预防尿路感染及生殖道感染;
4.拔除尿管后测定膀胱残余尿量,评估膀胱收缩功能;注意自主排尿情况,有无新发漏尿、排尿困难等;
5.定期排尿,避免憋尿。
预防术后并发症
1.预防深静脉血栓
a.卧床期间,可采用踝泵运动、穿弹力袜、气压治疗等物理预防措施;血栓风险评分高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b. 若术后出现下肢腿围增大、胀痛、麻木等不适,需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 网片侵蚀
①术前使用雌激素软膏可增加阴道黏膜的弹性与厚度,减少术后网片侵蚀发生风险;
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预防网片侵蚀的发生。
③术后若出现阴道出血、会阴部疼痛等不适,及时处理。
2. 肠梗阻
①术后观察肛门排气情况,床上翻身,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
②使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促进肛门排气;
③如术后长时间肛门无排气,伴随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情况,应警惕肠梗阻的发生。
术后康复指导
NO.1
注意休息,避免做增加腹压的活动;治疗慢性咳嗽、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蹲、久站、憋尿等,减轻盆底肌肉、筋膜压力。
NO.2
继续阴道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以增加阴道黏膜弹性、厚度及抗感染能力。
NO.3
术后定期复诊,如有排便困难、下腹或会阴痛、阴道流血、流液、漏尿等症状,及时就诊。
NO.4
每天坚持做凯格尔运动,有意识地锻炼盆底肌肉,提高盆底肌的收缩力,改善盆底血液循环。术后3个月配合盆底康复治疗,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