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睡眠的重要性,人们最爱引用的一个数据就是“人的一生之中1/3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在大部分人看来,睡觉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然而,对于有睡眠障碍的人而言,睡觉,又是最困难的事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周伯荣教授介绍,失眠通常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失眠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存在以下症状之一: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质量差或白天觉得疲乏。
在有条件睡眠且环境适合睡眠的情况下仍出现上述症状。
患者至少有一种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疲劳或全身不适;注意力、注意力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情绪波动或易激惹;日间犯困;兴趣、精力减退;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少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对睡眠过度关注。
失眠分为急性失眠、亚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三种。原来没有失眠的,在一个月内起病,称为急性失眠;失眠时间大于一个月、小于六个月的是亚急性失眠;大于六个月的称为慢性失眠。如果只是偶尔一晚两晚没睡好,不必担心。但如果自己无法调整,因为睡不着而影响第二天学习工作和生活,或者造成失眠的时间超过两周,甚至长达一个月时,就应看医生了“。
周伯荣介绍,失眠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应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传统的助眠药物、褪黑素、抗抑郁药物。非药物治疗包括: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治疗、认知治疗、松弛训练等。
还有一种睡眠障碍,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那就是晚上睡得再好,白天也还是想睡,好像永远睡不醒,而且随时都有可能睡着,甚至走路都会突然睡着、摔跤。”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科蔡晓冬博士介绍,这其实也是一种病,叫做发作性睡病。
据介绍,发作性睡病通常有五联症:
白天过度嗜睡。即整天都有不可抗拒的疲倦感和疲劳感,尤其是白天更严重,特别容易睡着。
猝倒。失去本能的或者有意识的对肌肉的控制。例如,当强烈的情绪——大笑、高兴、惊讶、愤怒和受到刺激时,膝盖弯曲甚至无力,或头垂下或下巴松弛。严重时可倒地。
睡眠瘫痪。当人们睡着或者睡醒时,快速眼动睡眠导致的暂时性的身体软瘫。可能会持续短暂的几秒钟到几分钟。
睡眠幻觉。发作性睡病患者在入睡时或者快醒来时会产生的听觉或视觉幻觉。
夜间睡眠紊乱。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
“发作性睡病最突出的特点是入睡快,即快速进入睡眠状态。”蔡晓冬说,最常见的病例就是,有些学生,不管上什么课都老打瞌睡,即使前一天睡得很好,第二天还是打瞌睡。“还有的人,即使在一些重要场合,比如重要会议中,也抑制不住地瞌睡,其实都可能是患上了发作性睡病。”
蔡晓冬介绍,发作性睡病的病因并不明确,主要人群为老年人、脑血管疾病患者、颅内感染患者。对于已确诊为发作性睡病的患者,通常需要通过药物长期治疗。
周伯荣介绍,还有一种睡眠障碍是“情绪性睡眠障碍”。这类患者的情绪主要表现为烦恼、愤怒、害怕失眠、担心失眠带来的后果,从而导致睡眠障碍。这类患者以“焦虑”情绪为主要特征,他们通常形容自己患了“睡眠恐惧症”。要预防情绪性睡眠障碍,睡觉时要避免以下几种情绪:
第一,负面情绪。人如果持续性地处于紧张、担心、害怕、怀疑、愤怒、憎恨、抑郁、焦虑等情绪状态,整个大脑和身体始终无法放松,大脑就会一直处在一种高速运转的状态,无法进入睡眠状态。反过来,不良的睡眠又会催生负面情绪。
第二,不良心理暗示。最常见的引起失眠的暗示心理就是:害怕。“怕失眠,想入睡”这一心理暗示本身会引起脑细胞的兴奋,让抑制的过程无法实现。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会加重失眠。
第三,期待。最常见的就是担心睡过头而出现早醒、睡得浅等情况。如第二天早上要赶火车、飞机;如面临结婚、考试、晋升等大事。
第四,自责。有些人因为一次无心的过失,感到内疚自责,睡前总是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从而久久不能入睡。
第五,冲突和矛盾。有的人童年时受到丧失重要亲人、恐吓等创伤性刺激事件,出现怕黑而不敢睡觉的情况。成年后,只要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又会出现失眠的状况。
周伯荣说,这类患者首先要学会管理情绪,学会适度地宣泄;其次,不要把睡眠看得太重;最后,培养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严重的应求助于专业人士。
文/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