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淦 通讯员 许健 刘丹 黄贤君
“减少噪声,保护听力”,作为今年3月3日第十三次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政府希望通过呼吁全社会积极减少噪声影响,呵护听力健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曾祥丽和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欧阳顺林均表示,生活、工作中接触的各种噪声都可能对人体听力造成损伤,甚至导致噪声性耳聋,因而人们日常对听力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听力只差十分贝
据曾祥丽介绍,她曾对处于闹市中的中山三院周边车水马龙的马路做过噪声检测,显示的噪声平均值为75分贝。“人体健康耳朵痛域值在80分贝以上,这就意味着闹市街道上,除了特别尖锐的车鸣声,一般的噪音是人体健康耳朵所能接受的。”她说,人要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中听到另一个声音,该目标信号声的分贝值就得比外部环境的声音高出十到二十分贝。
然而问题是,我们发现在闹市中,不少市民或戴着耳机听音乐,或拿着手机打电话,或大声对话……耳朵此时承受的声音已经超过80分贝,时间一长就会对听力造成损伤。所以曾祥丽提出,无论是在公交、地铁,还是闹市街道等公共场所,市民最好减少打电话、听音乐的时间。此外,有心的市民还可以购买防护耳罩或棉花。她说,戴上这些可以帮助耳朵减少10分贝左右噪声的影响。“别小看这关键的10分贝,对听力的影响却很大。”
听觉疲劳及早休息可恢复
过去噪声性耳聋患者以工业、施工装修等从业者为主,现在由于噪声无处不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也开始患上了这种病。曾祥丽告诉记者,人类的听力是有一定恢复能力的。“人在噪声环境中久了,会产生听觉疲劳,对声音变得不够敏感。”她指出,此时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并离开该环境进行休息,听力是可以得到有效恢复的。
相反,如果你继续留在噪声环境中,听力可能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到时候即便是摆脱了噪声环境,听力也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线上。因此,她建议在娱乐场所、装修施工等噪声环境中的人群,最好一次性不要停留超过20分钟。
噪声多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
欧阳顺林表示,耳聋一般包括传导性耳聋和感音神经性耳聋。简单说来,前者是由于外耳或中耳受到损伤,致使听力下降,但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恢复听力,而后者则是由于内耳或神经的损伤引起感音神经性聋,就很难恢复。
“由噪声引起的耳聋以感音神经性损伤居多。”欧阳顺林说,当前戴耳机听音乐、煲电话粥、K歌等已成常态,加上在噪音环境中工作,不知不觉,巨大的声波会冲击内耳造成内耳毛细胞损伤,从而发生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不少人的听力逐渐下降,严重的甚至导致突发性耳聋。他表示,市民除了要尽量避免噪声外,还应远离鞭炮燃放点和KTV等强噪音环境。
保护耳朵拒绝“挖耳屎”
当有人问你耵聍是什么时,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会摇摇头,但如果有人问你耳屎是什么,或许你都会不好意思地笑了。没错,耵聍就是耳屎的雅称。由此,不少人会联想到挖耳屎,而这种行为在欧阳顺林看来却是一大陋习。
“耵聍是人外耳道里特有的耵聍腺分泌的一种具有保护作用的物质,它具有杀菌、防水等功能。”然而,有部分人觉得“耳屎”很脏,就养成不好的习惯,经常用双氧水洗、用耳勺或棉签掏、清理耵聍,这样不仅为耳朵减少了一道防御墙,还容易导致耵聍腺遭破坏,导致外耳道炎的发生。
外耳道有一种恶性肿瘤叫耵聍腺癌,其发病原因就可能与经常掏耳有关。欧阳顺林接着说,其实人的耳朵构造很巧妙,耵聍一般会通过我们的咀嚼运动自行排出,不需要进行处理。至于少数油性耵聍或不易排出者,可以到医院定期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