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广州日报》手术站7小时 街坊喊“顶唔顺”

发布时间:2015.05.13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人:医院办公室 点击数:3873

广州日报>>2015年5月13日>>A16版

 

  广州日报与广医三院联合举办的“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昨结束

  在分娩室里见证双胞胎宝宝呱呱坠地的奇妙;在手术室里观察如何在患者身体里植入钢钉;在ICU看医护人员如何抢救危急病人;在儿科体验护士如何跟患儿玩游戏;在妊娠糖尿病治疗专区看护士教“糖妈妈”如何“做菜”……

  昨日,本报与广医三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结束体验活动。10名来自不同行业的体验者,分成5组,分别进入到产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ICU)、儿科、产科三区(妊娠糖尿病治疗专区)5个科室,在临床一线进行12~24小时的全程体验。体验之后,他们纷纷表示,临床一线的护士工作实在非常艰辛。

  文/广州日报记者 黄蓉芳

  通讯员黄贤君、白恬

  产房

  助产士助双胞胎宝宝诞生

  “吸一口气!用力!再吸一口气!再用力!”

  前日10:25,已经在产床上“用了一个小时力”的梁女士,迎来了新一轮的阵痛。怀着双胞胎的她,勇敢地选择了自然分娩。陪着她一起“战斗”的是3个助产士和1个医生,3个助产士分别是林丽红、胡雪娴和潘杨君。

  11:06,铆足了劲的宝宝终于“冲”了出来。

  这时,王晓怡医生来到产床前,用手探查了一下另外一个宝宝的胎位,发现宝宝是脚朝下的,而这时,宝宝已经迫不及待要出来了。

  只见王晓怡抓住宝宝的双脚,轻轻一带,宝宝的身子就“滑”了出来;她再巧妙地一左一右扭转几下,宝宝举起的双手也出来了,只剩头还卡在里面;最后,她抓住宝宝的颈部,一拉一带,像变魔术一般,宝宝的头就“溜”出来了。

  11:09,这个双胞胎弟弟在哥哥出生后的第3分钟,也呱呱坠地了。

  体验感言:原来助产士这么累——从8:00就陪着梁女士进产房的体验者华青和白素菲见证了整个过程。今年47岁、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政治部的华青老师说:“助产士要引导生产,还要安慰产妇,全程站着,真是好辛苦。”

  华青说,这只是这一天中助产士们接生的第一胎。就在梁女士生产的过程中,同一产房的产妇已经开始频密阵痛了。这一天里,就有12个产妇在助产士帮助下自然分娩。

  手术室

  医生7小时手术滴水未进

  前日11:45,今年44岁的体验者张兵在手术台前已经站了3个小时,他开始觉得腰酸背痛。站在他对面的护士江丽仙对他说:“如果你支持不住了,可以轻轻在手术台边靠一靠。”

  正在进行的,是一台由李健教授主刀的脊椎手术,包括麻醉师在内,共有5名医生参与。用于这个手术的器械多达100余件,全都由江丽仙递送。

  几个医护人员中,江丽仙是站得最久的。9:00开始的手术,她不到7:30就开始在手术室里做准备了,消毒、解开器械包、清点和检查手术器械、给病人插管……单单是为麻醉状态下的、体重高达200斤的患者翻身、摆好体位,就已让她气喘吁吁。手术到下午2:30才结束,江丽仙连续站了7个小时,跟其他医生一样滴水未进。

  体验感言:虽然当过兵,站这么久还是吃不消——“手术室里的护士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啊!”手术结束,体验者张兵一脸疲惫地说:“我是当兵的,本来以为自己身体很好了,但连站7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真的吃不消啊。”

  脊柱手术后,他又和江丽仙一起跟了一台泌尿手术。脱下绿色手术室服的他一脸苦笑,“饭点很难准啊。”

  跟着资深护士谭爱娥在另一间手术室同样站了7个小时的体验者朱珉今年55岁,她也是感慨万千。她说,以前她父亲做手术时,她曾在手术室门前等得很不耐烦,情绪很焦虑,这次进手术室一体验,才知道,“原来手术持续这么久,医生和护士更辛苦啊,他们为的是把手术做得更精细一点啊。”

  ICU

  中午的饭到晚上还没吃

  前日下午4:00,本来还算平静的ICU,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一个刚刚接受了剖宫产的产妇突然不能自主呼吸!一接到通知,男护士林马飞和其他3名护士就立即进入一级备战状态,心电监护仪、血容量监测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顿时准备就绪。很快,患者被推了进来。林马飞等人全部上台,协助医生进行急救。45分钟后,急救处理完毕,他们才稍稍松一口气。

  “这个病人的处理还算是比较简单的,很多时候,急救一个病人需要9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林马飞说,“那种紧张根本无法形容。我们经常是中午的饭,到晚上还没有吃。”

  体验感言:患者一天泻20次,次次都需护士清理——体验者曾宇说,以前,他以为护士只是遵医嘱进行操作就可以了。事实上,ICU的护士做了好多平常人想象不到的事情。“ICU的患者没有家属在身边,护士的关心非常重要。”

  从东莞赶来体验的王丽君感叹:“ICU的护士几乎是万能的,仪器监护、药物更换、心理安慰……有的病人最多一天会腹泻二十多次,全靠护士清理,这太不容易了。”

  儿科

  治疗车藏玩具

  为哄宝宝打针

  昨日上午10:10,体验者喻娟跟随儿科副护士长刘丽芬和另一名护士一起来到非感染病室75号床。这张病床的主人是一岁多的小涛,妈妈叫他B哥哥。

  已经是“老病号”的小涛,对儿科所有的护士都了如指掌,即使护士们戴着口罩,他一听声音就能分辨出来。因此,他一见刘丽芬推着车进来,就知道要打针了,马上“哇哇”哭了起来。

  刘丽芬马上弯下腰来,温言哄劝道:“B哥哥最乖啦,最厉害啦……”喻娟也加入哄劝的队伍,并拿出自己的吊牌卡给他玩。几番哄劝,小涛终于安静下来,愿意打针了。

  刘丽芬说,为了说服孩子配合打针,护士经常要使出浑身解数。“我们也学了好多哄孩子的招数,”她拉开护理治疗车的小抽屉说,“你看,我们这儿贴纸呀、玩具呀什么都有,小朋友就喜欢这些。”

  体验感言:儿科护士更需家长配合——看着两个护士帮小涛打完针,喻娟松了一口气。她说,“给一个孩子打针,一定要配备两个护士才行,一个哄,一个打,不然,孩子不配合,针还真没法打。”她说,更重要的是家长配合。如果家长不理解,没有安抚好孩子的情绪,护士扎针不准确,家长一心疼,就会责怪护士。很多医患矛盾就是这样引起的。

  产三区

  护士亲身示范

  自己打胰岛素

  14:30,在产三区(妊娠糖尿病治疗专区),已经忙碌了一个上午的护士邓燕红,给刚刚入院的十几名“糖妈妈”播放了宣教视频《美女厨房》,教“糖妈妈”如何进行饮食控糖,并很耐心地回答“糖妈妈”的提问。

  随后,邓燕红又手把手教“糖妈妈”如何测血糖和注射胰岛素。扎手指的位置、怎么涂酒精、怎么安装试纸……都一一细心讲解。对于新手“糖妈妈”的难题“自我注射胰岛素”,她更是亲身示范注射位置和手法。

  体验感言:这里的护士就像“全职保姆”——在妊娠糖尿病治疗专区体验的,是曾经参加过第一届“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的退休职工陈洁和曾经在ICU当过护士的陈蓝馨。

  在陈洁的眼中,这里的护士就像“全职保姆”,对每个“糖妈妈”都了如指掌,今天要打什么针、做什么检查、在什么时间点做治疗……全都了然于胸。陈蓝馨也说,这里的护理工作看上去强度不是特别高,但因为太精细,需要护士有非常好的耐心,一天下来也很累。

 

 

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5-05/13/content_2923918.htm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