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毅文:一代妇产科圣手
梁毅文(1903-1991),女,广东番禺人,我国妇产科学界的泰斗。曾任柔济医院妇产科主任,1954年4月起任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妇产科主任,1980年12月起任院长、名誉院长。历任广州市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广州市第七、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四届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梁毅文还兼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分会会长、广州分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名誉会长。
梁毅文的少年时代是在香港度过的,当时她目睹了母亲贫病求医的艰难,立志“要当一名不为钱的好医生”。1918年,梁毅文如愿考入了广州夏葛医学院,后来还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梁毅文在夏葛医学院附属柔济医院开始了她的行医生涯。当时,我国的医学比较落后,妇产科不能脱离外科而独立进行较大的手术,梁毅文决意要改变这种状况。1928年7月,梁毅文到了美国费城便士伊拿女子医学院进修妇产科学,专攻组织解剖学,生理病理学,兼修泌尿外科、内科等,以优异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31年,她到奥地利维也纳医学中心进修妇产科。1949年她再渡重洋赴美国纽约医学研究中心深造,主攻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脱落细胞学。
新中国成立后,梁毅文报国心切,放弃纽约医学研究中心优厚的待遇,于1950年9月返回广州柔济医院,任妇产科主任兼岭南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教授。1954年,柔济医院改名为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梁毅文被任命为副院长兼妇产科主任。梁毅文一生没有成家,她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无私奉献给医学事业和人民,奉献给她工作了一辈子的家——市二医院。当年她曾两渡重洋深造,其间异地友人的热情挽留、私立医院的高薪聘请,都被她婉言谢绝了。他们并不了解,在梁毅文的心中,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她历尽坎坷,却仍不改初衷。她说:“我未想过离开家。”她的家,就是祖国,是她为之服务的市二医院。梁毅文在半个多世纪中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报效祖国的炽热之心矢志不移。
几十年来,梁毅文以拯救妇孺为己任,对医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博学多才,在妇产科领域里造诣很深。早在20世纪30年代,她的医术水平已颇有名气,有口皆碑了。当时,就是她在广州范围内第一个率先使用自体输血的方法治疗宫外孕破裂大出血,成功地抢救了大量危重的病人;是她开创了柔济医院妇产科在没有外科医生参与下完成大手术的先例;是她在广州首创了妇科阴式手术,大大减轻了妇科病人的痛苦;她研究出来的一套治疗不孕症的方法,使许多不孕妇女恢复了生育能力;她还探索了从妇女阴道细胞状况变化来早期诊断各种妇科疾病,并获得了成效。
图1:梁毅文(左二)带教查房
1944年,梁毅文为一位妇女切除了重达90磅(约40公斤)的卵巢肿瘤,成了当时广为传播的新闻。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梁毅文已成为华南地区一流的妇产科专家,在同行中被誉为“南梁(毅文)北林(巧稚)”。她所领导的柔济医院妇产科水平也跃居南国医疗界前列。在她的领导下,市二医院妇产科研究所人才辈出,各方面成绩喜人。两例试管婴儿的研究获得成功,1990年的HLA——标准抗血清的制备和临床应用研究等成果,都是与梁毅文当年打下的良好基础分不开的。
为了追求理想和事业,梁毅文把金子般的心奉献给广大的妇女和儿童,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妇产科工作上,把幸福送到千家万户。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经梁毅文治愈的病人难以胜数,经她亲手接生的婴儿愈万。有人说如果把这些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录下来集中播放,相信这是一曲撼人心弦的生命交响曲。一些曾患不孕症的妇女为感谢梁毅文的治疗,特意把孩子的名字安上个“毅”字,每逢春节或梁老的生日,那些当年由她医治过的人带着孩子前来向“梁妈妈”“梁奶奶”祝贺,或纷纷寄上贺卡、感恩卡之类以表心意。
图2:梁毅文与她接生过的孩子们
牛顿说过:“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梁毅文虽不是巨人,但她有甘做人梯的自我献身精神,有敢于让后人踩在自己肩上的奉献思想。从20世纪30年代起,她为了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主动放弃了大量科研时间,先后在夏葛医学院、华南医学院、广州医学院等地方任教,传授经验。她主动承担医学院大量的带教任务,认真向实习生、进修生讲授临床知识,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如今,她桃李满园遍及国内外。严师出高徒,经她带教出来的学生,许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她良好的医术和医风也在后辈中得以发扬光大。
几十年来,梁毅文无论是栽培桃李或是从事科研,无论在医疗临床第一线还是退居二线后,都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工作。年青时期的梁毅文忠于职守,默默耕耘,一直在忘我地工作。到了花甲之年她仍经常深入病房,随叫随到,并常率领医疗队到工厂、农村及山区巡回医疗服务,从无节假日之分,天天都是她的工作日。她退居二线后仍十分关心医院的业务发展,为后辈解难答疑并经常指导妇产科开展技术性的工作。
图3:梁毅文(左二)与其他医生讨论
梁毅文从事妇产科专业的研究长达67周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早年撰写过不少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论著,为下一代留下了一笔血和汗写成的珍贵财富。她还编译过妇产科学教材,编写妇产科诊断常规等,常为《中华妇产科杂志》审阅稿件作好把关指导工作。直到1990年,87岁高龄的她,依然伏案为后辈修改学术文章。
梁毅文的医术是高明的,但她之所以赢得人们交口称赞,还在于她医德好,医风正,对待妇产科的病人情如亲姐妹一样。许多初产妇女临产前往往心情紧张,又哭又闹,梁毅文接生时,总是像慈祥的老奶奶那样安慰着产妇,指导她们顺利地将婴儿生下来。难怪许多产妇都说:“有梁医生接生,生孩子最放心。”
据早年在梁毅文身边工作的同事说,梁毅文对病人充满爱心,从未见过她对病人沉过一次面。她诊病非常细心,力求诊断准确,对危重病人总是全力抢救,常常到患者脱险时才离开病床。有一次,产房来了一位难产急需手术的产妇,梁毅文得悉后,便飞快地往产房走去,下楼时不慎踩空了一步,身体失去平衡,从楼梯上倒栽下去。她顾不上自己的伤情,马上进入产房指挥抢救。在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激战时刻,谁也来不及注意梁毅文与平日有什么不同,只有她自己知道,左手已经完全不听使唤了。手术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母子平安。这时梁毅文左手的伤势已很严重,应该去休息了吧?可是不能,另一台已预约的重大手术正等着她主刀,病情不能拖延,救死扶伤的高度责任感使她忘却了自己的伤痛,又投入到第二台手术中去了。术后,当助手们帮梁毅文脱去手术衣时,只听见她“哎哟”一声,左臂已肿胀得使袖子几乎脱不下来,豆大的冷汗从额角渗出。后来经X光诊断,梁毅文的左臂骨折了。人们无法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主刀医师的她是依靠什么样的力量坚持完成这两台手术的。
图4:梁毅文在做手术
随着经验的积累,梁毅文的医术水平不断提高,知名度越来越大,成了全国数一数二的妇产科专家,她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尽管如此,她为民众医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变,文明行医的风格始终不变。她行医从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从不以老专家自居,从不摆老主任的架子。一些远道而来的外地病人,她不但给予精心治疗,还常常自己掏钱给生活有困难的病人作往返路费,有时还义务为一些有困难的病人诊治。
她生活俭朴,虽居于高薪老专家之位,却从不讲究衣、食、住、行,多次将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捐献给最需要的地方。1981年她将5000元积蓄捐献给市儿童福利会。她还把自己在“文化大革命”后组织上补发的钱和自己的存款共2万元人民币献给市二医院成立梁毅文医学基金,用来奖励每年在科研、临床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医务人员。医院图书馆建成后,她把自己大部分的外文藏书捐献给图书馆。她还把香港亲友送给她的一辆小车也转送给医院使用。
为了医院这个家,梁毅文奉献出很多很多,却从未想过要为自己留下点什么。人们出于对老院长的尊重和爱护,想对她在生活等方面给予一些照顾,而她总是说:“我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了。”医院要为她调换一套新房,她却说:“我单身一个人好说,还是让有家小的职工先住吧。”而她自己在一套旧房子里一住就是60多年,直到1987年,才搬入新居。
图5:孜孜不倦地学习——梁毅文在图书馆
“生来就为公众利益而劳动,从来不想去表明自己的功绩。唯一的慰藉就是希望在自己的蜂巢里,能够看到自己的一滴蜜。”这是梁毅文的心声和行为准则。虽然她的事迹并不轰轰烈烈,但是,一生坚持不懈地把为民治病看作是自己生命的第一准则却是难能可贵的。
曾任广州市委书记的许士杰赠诗梁毅文:“为群独处谋昭苏,六十年来沫与濡。两渡重洋两博士,一生爱国一大夫。呕心沥血栽桃李,废寝忘餐拯妇孺。奉献丹心救济世,倾城钦佩老英模。”这是对梁毅文同志一生高风亮节的最好写照和最公正的评价。
1991年3月30日4时5分梁毅文走完了88年的人生旅程,与世长辞了。邓颖超女士专门发来唁电。
为表彰梁毅文,激励今人,广州市人民政府为她雕塑了一座3米高、以黑色天然花岗石为底座的汉白玉塑像,塑像由著名雕塑家唐大禧创作,并由文史专家曹思彬撰写碑文。1992年3月30日——她逝世一周年时,在她生前工作的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举行了隆重的落成揭幕仪式。
梁毅文去世后屋无片瓦,除了这座雕像,就只有医院里以她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至今,每年清明,依然有怀念她的市民患者,在石像面前送上献花,表达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