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5月13日,第7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泌尿外科专家邓楠医生成功为一名先天性巨输尿管症患者实施了多米尼克首例腹腔镜下输尿管整形联合输尿管膀胱再植术。这一突破性手术不仅填补了多米尼克在该领域的医疗技术空白,更标志着中国医疗援外工作从基础诊疗向高难度微创手术的跨越式发展。
邓楠医生(右一)在紧张的手术当中
多年顽疾终获根治:中多医疗接力守护生命
患者为35岁青年,自幼因反复腰痛就诊发现左侧肾积水,但因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始终未能明确病因。2023年,第6批医疗队李炳坤医生通过超声引导下肾造瘘术为其及时解除梗阻,保住了濒危的肾功能。今年3月,第7批医疗队邓楠医生通过顺行泌尿系造影确诊其为先天性巨输尿管症——输尿管末端功能性梗阻导致直径达3cm的显著扩张(正常成人输尿管直径约0.5-1cm)。
患者左侧泌尿系造影显示巨输尿管症
"患者输尿管扭曲程度堪比多米尼克蜿蜒的盘山公路,常规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而腹腔镜手术需要克服器械短缺的挑战。"主刀医生邓楠描述手术难度时比喻道。此次手术医疗团队首次使用了多方筹措的超声刀设备,让复杂腹腔镜手术成为了可能,邓楠医生在仅有基础腹腔镜器械的条件下,历时6小时与当地医护团队密切配合完成输尿管狭窄段切除、裁剪整形及抗返流膀胱再植等复杂手术,出血量约50ml。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24小时,患者即可下床活动;预计术后1周即可出院。患者激动表示:"中国医生给了我的肾脏第二次生命。"
患者术后仅有四个0.5-1cm伤口
术后第一天邓楠医生查房时患者对手术成功表示感激
破局之路:在加勒比海岛上架起微创外科桥梁
作为加勒比地区医疗条件较为薄弱的国家,多米尼克全国仅有一所综合医院,长期面临专科医生匮乏、设备更新滞后等难题。中国自2018年启动医疗援多项目以来,已累计派出7批专家。此次手术成功背后,是医疗队历时6年的技术积淀:从最初开展输尿管镜碎石术,到逐步建立腹腔镜手术体系,再到此次突破性使用超声刀完成精细解剖,中国医生通过"技术平移+设备升级"双轮驱动,系统性提升当地外科诊疗能力。
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医疗援外工作实现了从"基础医疗"到"高精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球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正如邓楠医生所说:"每个生命都值得最好的医疗,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个理念成为现实。"
【科普】巨输尿管症:先天畸形的"沉默危机"
什么是巨输尿管症?
巨输尿管症(Megaureter)指输尿管异常扩张超过正常直径1.5倍以上,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类。先天性者多因输尿管末端肌肉发育异常导致功能性梗阻,发病率约1/2000,男性多于女性。
巨输尿管症示意图(左侧)
临床表现:
婴幼儿常以反复尿路感染、腹部包块就诊,成人多表现为腰背部胀痛、血尿。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肾积水、肾功能进行性损害,严重者发展为尿毒症。
诊断方法:
1. 超声检查:首选筛查手段,可发现输尿管扩张及肾积水
2. 静脉肾盂造影(IVP):显示输尿管走行及排泄功能
3. 逆行/顺行造影:明确梗阻部位及程度
4. 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功能
治疗进展:
- 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扩张且肾功能稳定者,定期监测+预防感染。
- 内镜治疗:球囊扩张术适用于短段狭窄,但复发率较高。
- 开放手术:传统术式创伤较大,正逐渐被微创技术取代。
- 腹腔镜/机器人手术:通过裁剪整形+抗反流再植实现解剖修复,具有出血少、恢复快优势。
中国专家团队在微创治疗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应用3D打印技术构建个体化手术模型,使复杂畸形矫正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随着生物可降解支架等新材料的应用,未来有望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