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勇做区域新生儿健康的坚强守护者 ——记黄埔院区新生儿科病房投入使用2周年

发布时间:2025.01.08 来源: 发布人:管理员 点击数:2061

2025年1月8日,属于一年中最寒冷的“三九”天,但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黄埔院区新生儿科却是暖流涌动,处处充满着喜悦与希望,新生儿科迎来了病房投入使用2周年的重要日子,一场小型纪念活动正在举行。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回首过去两年,新生儿科在医院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在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坚持两院区一体化延伸管理、同质化医疗服务理念,克服了院区开业初期的重重困难,力促专科快速步入正常化运营,并取得了满意成绩。纪念活动由新生儿科负责人吴繁主任主持,同时邀请儿科陈耀勇主任、伍小红护长和产科余琳主任、张苏玉护长,以及新生儿科、产科的医护人员共同参加。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医护人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守护新生儿健康的使命感,也很好地提升了团队凝聚力。

纪念活动合影

新生儿科吴繁主任、儿科陈耀勇主任、产科余琳主任联手切蛋糕

表达产儿科紧密联合共护母婴安康的美好愿望

两年前的2023年1月8日,我院黄埔院区新生儿科病房正式投入使用,医护人员全部由院本部新生儿科派驻,实行两院区一体化延伸管理模式,为新生儿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自开科以来,新生儿科全体医护始终秉持着“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勇做区域新生儿健康的坚强守护者。专科编制床位100张(含全层流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床28张),从最初开放使用20张和收治第1例患儿开始,至目前开放使用60张和日均在院患儿55-60人,服务不断提升,为患病新生儿的救治尤其是龙年新生儿出生“小高峰”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黄埔院区新生儿科病房正式投入使用(2023年1月8日)

在医疗技术方面,新生儿科紧跟医学前沿,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应用,多项技术填补了区域内的技术空白,如新生儿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新生儿Ommaya囊植入术、新生儿先天性膈疝修补术等;同时在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方面,不断延续院本部的技术优势,近期成功救治出生体重490g超早产儿,为黄埔区至今救治成功的最低出生体重儿。今天,这个超早产儿宝宝也随父母回到了活动现场,和谐的医患关系也进一步激励着医护阔步前行。我们也为其健康成长继续筑牢防线——接种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单克隆抗体。

为超早产宝宝接种接种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单克隆抗体

新生儿科护理团队积极作为,以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同时,积极探索新生儿个体化发育护理模式,如“鸟巢式”护理、“袋鼠式”护理等,这些护理方式不仅为宝宝提供了更加舒适、安全的生长环境,还有助于促进宝宝的身心发育。设立新生儿护理门诊,为出院后的新生儿提供延续护理服务,包括常规护理、居家照护指导、营养评估及指导等,确保宝宝从医院到家庭的护理无缝衔接。

积极开展多学科协作:根据危重新生儿救治的需要,分别联合产前诊断科、产科、小儿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输血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等相关科室的专家,共同制定诊疗方案。这种多学科协作极大地提高了诊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儿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安全的医疗服务。尤其是在救治一些先天性发育畸形的新生儿,新生儿科与产前诊断科、产科、小儿外科、麻醉科等的紧密配合,从出生前监护、出生时复苏、术前评估、术中监护到术后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儿的康复。

作为省级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新生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承担区域内外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及救治工作,为周边地区的新生儿提供了及时、高效的医疗救治。此外,科室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如开展新生儿健康科普讲座、义诊活动等,普及新生儿保健知识,提高公众对新生儿健康的认识和重视。

展望未来,新生儿科将积极落实国家医疗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优化服务环境与理念,为新生儿健康保驾护航,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