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5日 星期二 第A02:身体管理
本报记者 陶慧 郑永仪 通讯员 白恬 胡峻岩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陈德雄
小暑将至,高温酷暑+风雨,让市民苦不堪言。在如此的高温下,如何防治中暑?本期记者专访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德雄,请他来介绍中暑的表现、分型及相应防治手段。
据介绍,中暑是指人体在长时间的高温、高湿度和热辐射的作用下,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机能障碍,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综合症。他表示,在相同气温条件下,湿热比干热更容易引起中暑。
中暑的轻重不同症状有区别 陈德雄说,根据中暑症状的轻重,可以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指在高温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轻微的头晕、耳鸣、眼花、口渴、浑身无力及行走不稳。体温一般不超过37.5℃。
2.轻症中暑指除以上症状外,还发生体温升高、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或有面色苍白、恶心、大汗、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
3.重症中暑指除以上症状外,常突然昏倒或大汗后抽风、烦躁不安、口渴、尿少、肌肉疼痛及四肢无力。
陈德雄介绍重症中暑又可分为4种类型:
(1)热痉挛:表现为四肢阵发性痉挛和疼痛,有时也会出现腹痛。
(2)热衰竭:多见于年老体弱者,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口渴,体温正常或者稍偏高。
(3)日射病: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晕厥或者神志模糊、甚至昏迷抽搐。四肢轻瘫、尿潴留及病理反射阳性。严重的有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瞳孔散大,可有脑电图异常。
(4)热射病:典型表现为高热、无汗、意识障碍、多器官脏器功能衰竭。
急救原则是降温预防并发症
陈德雄表示中暑的救护原则是迅速降温,有效纠正水、电介质和酸碱平衡失常,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积极给与支持疗法,预防并发症。
如果是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陈德雄表示在急救时首先应将病人迅速脱离高热环境,移至通风好的荫凉地方,解开衣扣,让病人平卧,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部,扇扇风,并给清凉饮料,轻症中暑必要时需要输液治疗。
而如果是重症中暑,除采取上述措施外,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呼吸循环衰竭者,酌情用呼吸、心脏兴奋剂,呼吸困难者吸氧,必要时人工呼吸;抽搐者可给予镇静剂;对病情危重或经适当处理无好转者,抢救的同时立即送往有条件的医院。
温馨提示
如何预防中暑
1.补充水分,但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故不宜大量饮用;另外大量冰冻的饮料或可致胃痉挛。
2.充足睡眠。
3.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平时可多吃番茄汤、绿豆汤、豆浆等。
4.外出时避开正午时段。高温时应减少户外锻炼。
5.尽量在室内活动,条件允许可开空调。
6.尽量避免长时间驾车出行,停车时禁止将儿童留在车内。
7.老年人、儿童、有心肺基础病、精神系统疾病的病人最容易出现中暑症状,一定要注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