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家庭医生》2015.12下半月
今年8月,40岁的台湾明星徐若瑄诞下麟儿,自爆艰辛保胎路:
连续卧床142天,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总共打了300针“保胎针”安胎保育;做宫颈环扎手术,预防早产……
为何如此艰难?舆论归因于她是高龄孕妇,一朝怀胎不易,自然得千方百计“保下来”。
可事实上,中西医专家都认为,高龄孕妇并不是非得“保胎”不可。
孕期“出状况”,或有“黑历史”,才需保胎
“保胎”一词,来自中医,如今被滥用了。
“有医疗需要、要用药物处理的,才叫‘保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叶敦敏教授说,宫廷剧里, 妃子一怀孕,无论有病没病,都一碗接一碗地喝“保胎药”,纯属胡编。
“一个女性平时月经正常,正常受孕,没有基础疾病,孕检正常,孕期也没有不适,即使是高龄,也跟普通孕妇没什么区别。她们不用刻意保胎,保持良好的心情、饮食习惯,避开污染严重的环境就可以了。”叶敦敏说。
西医没有“保胎”的说法,但理念基本一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余琳说:“妊娠不是病。高龄孕妇的卵子质量、身体机能下降,最应该注意的是增加产检的次数,及时发现畸胎,有问题就对因治疗。但如果是很好的胚胎、很健康的母亲,保胎是盲目的。”
具体来说,哪些女性要启动“保胎大计”呢?
●患有基础疾病如贫血、甲亢等,或患有妊娠高血压、妊娠肝炎等,或胎儿发育迟缓,或出现先兆流产症状,可能影响妊娠。
叶敦敏举例说:“比如,怀孕之前,贫血不厉害,不管也就算了,但怀孕后仍然贫血,就要注意治疗。否则孩子慢慢长大,需要的营养也多,她可能无法承受胚胎的继续发育。”
●有反复流产史,或曾经出现排卵障碍、免疫性不孕等生殖障碍。
叶敦敏说:“这类女性怀孕后暂时没出现不适的,一般也建议保胎。等到肚子痛才开始保,这个胎经常就流掉了。”
中西医“保胎大法”
保胎,具体怎么做呢?对症治疗是原则。
不过,要做到这点不容易。就如余琳所说:“临床上的自然流产或早产,可能只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可以查出确切原因。”
正因如此,对于一些反复流产、保儿心切的孕妇来说,每一种可能的保胎方法,都会成为救命稻草。
“保胎针”打多了,小心“男婴女性化”
民间说的“保胎针”,实际上有多种类型。常见的,如黄体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简称HCG)、肝素、免疫球蛋白等,作用各异。
余琳介绍道,女性体内的黄体,可分泌一种叫“黄体酮”的孕激素,使子宫成为有利于胚胎成长的肥沃土壤。黄体功能不全的孕妇,缺乏足够的黄体酮,易流产,因而需要注射黄体酮。
“一般来说,我们对于长期不孕的,特别是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考虑到卵巢功能下降、黄体功能衰退,会给她适当补充。”余琳说。
然而,部分孕妇一发现黄体酮水平低了,或阴道流血,就要求打黄体酮。
事实上,“是否真的缺黄体酮,不能只盯着数值,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人黄体酮水平很低,也能维持妊娠到足月。阴道流血的原因很多,不一定跟黄体酮有关。黄体酮打多了,容易导致男婴女性化。” 余琳说。
此外,黄体酮主要是在孕早期对胚胎起支持作用。到孕中晚期,它的作用就被胎盘取代了,没必要再补充。
HCG也是孕激素的一种,可维持黄体的正常功能,间接地提升黄体酮水平。但跟黄体酮一样,在健康孕妇的群体里,HCG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不是低了就要补,也不是整个孕期都要补。
至于肝素,是一种抗凝剂,可促进血液循环,多适用于有血栓倾向的孕妇。
而免疫球蛋白,多用于因免疫异常反复流产的女性。不过,由于它属于血液制品,存在有病毒感染母胎的风险,临床上对它的使用素有争议。
卧床保胎,只有极少数人适合
余琳坚决反对卧床保胎。“流产、早产的发生,背后有它自己的发动因素,不是躺在床上就能缓解的。”
“长期卧床,还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她举例说,长期卧床会改变血流的方向,造成凝血功能障碍;正常气体是往上走的,卧床时呼气不畅,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尿液一般顺着重力作用往下走,卧床易使尿液回流,造成泌尿系统感染,等等。
基于以上种种弊处,叶敦敏也不建议女性自行卧床保胎。不过,他认为,卧床对少数孕妇来说有其必要性。
“有时候,孕囊着床的位置会发生一些剥离。走动过多,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会促使剥离面出血;走动时人体腹压增加,刺激子宫收缩,一收缩,孕囊就继续剥离,导致流产。静卧一下,剥离面可能会不再加重,慢慢自己长回去。”
这种卧床保胎,不是绝对静卧不动,上个洗手间、在家里走几步也是可以的。卧床时间短则数天,长则一个月。
另一种情况是,孕中期胎盘形成后,胎盘很靠近子宫口,甚至把子宫口都盖住了,医学上叫中央性胎盘。“这种情况不管有没有出血,多数到生产之前都要躺着过了。子宫下段供血不好,动得多,子宫一收缩,胎盘就会剥离,这是我们最怕遇到的高风险妊娠。”
叶敦敏接诊过一个中央性胎盘的孕妇,她几乎一动身体,阴道就出血,结果躺了8个多月,脚都萎缩了,产后用了快一年的时间锻炼,才恢复正常行走。
宫斗剧的熏艾保胎法,别随便学
艾叶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脾肾虚寒的孕妇。据晋代葛洪《肘后方》记载,以艾叶酒煎服,可治疗妊娠胎动不安。
不过,熏艾或服用艾叶前,建议咨询中医师的意见。
叶敦敏说:“如果女性满脸长痘、舌红、经常便秘,显见是体质偏热了,不能熏艾。否则,就像上火还猛吃高丽参一样,是火上添油。”
流掉的胎儿都是“优胜劣汰”,没必要保?
能保住胎儿,固然是好事,但也令人生出新的担忧:大自然讲究优胜劣汰,胚胎也一样,本该自然流产的胎儿,勉强保下来,会不会生出畸形儿呢?
余琳认为:“在孕早期即怀孕1~3个月,如果出现先兆流产,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
她解释道,胚胎流产有两大原因:胚胎有异常,胚胎缺乏营养。后者经过治疗后,胚胎就能健康成长。而孕早期发生流产,往往是由于胚胎本身不够好,如染色体异常,被自然淘汰。到孕中晚期,更有可能跟母体因素如宫颈松弛等有关,故而可以放心保胎。
叶敦敏则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只要孕检没发现胚胎有异常,即使在孕早期发生流产,也可以保胎。“我检查过很多早期流产的胚胎,其中不少胚胎的染色体是正常的,很可能是正常的胎儿。‘顺其自然’地让它流掉,不是太可惜了吗?”
有一点,两位专家都同意:保胎,不代表一条道走到黑。
一旦发现胎儿是畸形儿,或已经停止发育,必须马上终止妊娠。否则,时间长了,容易使孕妇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
这就提醒孕妇,在保胎的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状况。比如,定期进行B超检查,判断孕囊大小是否与孕周相符、是否有胎心等;通过血液检查,看看孕酮、HCG等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等等。
(感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通讯员王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办张秋霞、锁卓琪对本文的帮助)
(编辑: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