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广东科技报健康养生周刊】夏季高温谨防食物中毒

发布时间:2013.06.25 来源: 发布人:admin 点击数:3197


对感冒的孕妇是个不错选择

文/本报记者  杨颖  通讯员  黄贤君

图/本报记者  刘雷  莫文艺

近日,广东东莞、四川眉山、陕西子长县、广州开发区等多地先后出现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广东地区已进入夏季高温炎热天气,不仅进食有毒动植物的风险增加,也让食物受感染腐变的几率增高.怎样远离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后应采取哪些急救措施?本报记者专访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周鹏志。

细菌性食物中毒超半

6月10日,广东东莞徐福记工厂160名员工食物中毒,其中1人死亡。据东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测报告显示,导致员工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竟是蛋炒饭,是由于食物保存不当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无独有偶,6月10日下午,东莞寮步镇高伟光学电子有限公司116名员工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最后,经当地疾控中心调查,确诊15人中毒,原因也是细菌性中毒。

周鹏志表示,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常见,占到食物中毒事件的一半以上。主要是因为细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上大量繁殖达到可致病的数量或繁殖产生致病的毒素。并且随着夏季气温逐渐升高、湿度逐渐增大,细菌繁殖更快,食物若储存方式不当,或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超过2个小时,受感染腐变的几率就随之增高,从而出现食物中毒的现象。加之人们贪凉,常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尤其是凉拌菜久置,也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比如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因生吃海鲜导致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肉蛋为充分加热而造成的沙门氏菌中毒等。

远离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

对于追求美食的老广来说,为图舌尖的享受不会顾及到河豚、毒蘑菇等有毒动植物的风险,会以身试毒。据统计分析,广东的食物中毒事件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以去年为例,因进食有毒动植物引起的中毒就多达31起,造成5人死亡。

“要避免类似中毒事件,最关键的一点是远离这些有毒食物。”周鹏志说,河豚鱼、蟾蜍体内脏器含有毒素,不适合食用。稍早前统计的广州4起河豚鱼中毒事件中,有两起是明知河豚鱼有毒却拼死吃河豚,另外两起是因误食河豚造成中毒现象;而野生的蘑菇,外表与食用菇极其相似,民间所谓的银针验毒、大蒜去毒等方法都不靠谱。而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是食用毒蘑菇或未煮熟的扁豆、四季豆、黄花菜、生豆浆或是发芽马铃薯等引起的中毒,烹饪时一定要煮熟煮透,使其所含的有害物质完全被破坏去除后再食用。万一发生中毒反应,及时进行催吐,迅速就医最为关键。

吃得太多也易中毒

有报道称,日前在浙江省嘉兴市,抢救了七个吃了知了蛹中毒的工人正躺在病房中,其中四人情况比较严重,甚至插着呼吸机。据医生介绍,他们主要因为吃了大量的知了蛹引起的中毒。

因进食过多引起食物中毒并非是耸人听闻的事情。“蛋白质长期吃多有可能引起高尿酸血症。”周鹏志分析道。大量进食鸡、鸭、鱼、肉、蛋,使得胃肠消化液不足,导致胃肠消化不良,造成肠道蛋白质异常分解,产生大量氨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大量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在肠道腐败,产生羟、酚、吲哚等也可危害人体,再加上夏季人体的消化系统会有所减弱,常会出现消化吸收不良反应。因此,食物并非吃的越多越好,而是应克制进食量,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更应当先了解自身的情况,再做出饮食结构的调整。

预防支招

日常饮食  多留意食物性状

周鹏志结合临床最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动植物性食物中毒的“祸因”,从预防的角度支招如下: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生熟食物防交叉感染,冷藏食物吃前要热透;认清食品保质期,不购买出现异味、包装受损或过期食品;在处理生、熟食品时要分别洗干净,不要用同一把刀、砧板及容器,以免引起交叉感染;烹饪食品不求多,以每餐能吃完为宜;煮熟后尽量在两小时内食完;剩菜应及时放冰箱冷藏,一般不要超过24小时,重新食用前要彻底加热灭菌,有异味坚决丢弃。对于有毒的动植物,市民还是不要抱有好奇的心态,以身试毒。

应急处理

腹泻呕吐不止及时就医

周鹏志建议:可以多喝淡盐水及时补充因呕吐腹泻导致的脱水症状,但这种做法只适合处于早期、症状不太严重的食物中毒者。如果腹泻呕吐不止,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群,建议还是及时就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消炎、补液、补充电解质,以免因脱水引起低血容量、休克甚至引起心源性猝死。

对于误食有毒动植物者,有毒性反应者,如食物吃下去的时间在一至两小时内,可采取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毫升,冷却后一次喝下,并用筷子、手指等刺激咽喉,引发呕吐。最好一刻都不要耽误马上送医院,进行规范催吐和洗胃,解毒、补液等处理,以免出现意外。

 

链接:http://epaper.jiankangbest.com/html/2013-06/25/content_2_1.htm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