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朋友圈流传了一篇文章《科学家终于找到牛奶致癌及糖尿病的确实证据》,提出“牛奶无用论”,它指出,喝牛奶会导致慢性病的增加、引起缺钙。
喝牛奶真会有这样的风险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营养科主管曾青山告诉笔者,像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与环境、膳食结构、体力活动、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与牛奶并无直接而绝对的关系。
1.牛奶无用?
牛奶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饮品,牛奶中有钙、多种蛋白质、氨基酸以及乳糖、矿物质等营养元素
“牛奶内含有的钙是人体很难吸收的,喝牛奶没用?”是这篇文章关于“牛奶无用论”中的一个主要观点。
曾青山解释,牛奶中的蛋白质消化率能达到98%,而所含的20多种氨基酸中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同比肉类而言,牛奶中含有的氨基酸、蛋白质对人体来说是更容易消化吸收的,比大米、植物中的蛋白质也更丰富”。
曾青山还介绍,牛奶中高质量的乳脂肪消化率在95%以上,而且还含有大量的脂溶性维生素。牛奶中所含的乳糖也是最容易消化吸收的糖类。此外,牛奶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磷、铁、锌、铜、锰、钼的含量都很多,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都是溶解状态,很容易消化吸收。
2.牛奶致病?
慢性病的发生与环境、膳食结构、体力活动、生活压力等有关,膳食结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牛奶对它的影响就更小了
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白内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几率。”曾青山介绍,实际上慢性病的发生与环境、膳食结构、体力活动、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的病有不同的诱因,膳食结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牛奶对它的影响就更小了”。
不过高蛋白的确会增加慢性病的发病几率,“然而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牛奶中蛋白质的含量占总体摄入量的比例很小。”曾青山强调,慢性病的发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就是因为牛奶的摄入。
3.牛奶致缺钙?
蛋白质的消化过程需要钙的参与,只有大量吸收蛋白质,钙才会大量流失,而目前国人通过牛奶摄入的平均蛋白质水平偏低
“饮牛奶或吃肉食,会使人的体液、血液变酸性,呈碱性的钙元素便从骨头中被释放出来,以中和酸性,钙完成使命后,变成废物从尿道排出来,钙就这样流失了。可见,越喝牛奶越缺钙。”看到文章的这一观点,很多朋友都急了,这不光牛奶不能喝,连肉都不能吃了?
曾青山表示,蛋白质与钙的关系是: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需要钙的参与,如果人体摄入了大量的蛋白质,需要进行消化,那钙肯定流失得很快。
按照我们国家的标准,一个成年人每天的蛋白质摄取量应该在70-75克左右,但目前人均摄入量根本不足这个数。根据最近统计显示,中国人每天的牛奶人均摄入量只有27克,而其中14岁以下儿童的人均摄入量在160克左右,蛋白质所占比例约为3%。可见,中国儿童通过牛奶吸收的蛋白质只有5克左右。
结论:每天牛奶摄取量
可在300-500毫升
1997年的《中国膳食指南》里提出要常吃奶类、大豆及其制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02年《中国膳食指南》中的这一说法已经变成了每天吃奶类、大豆及其制品。2005年《美国膳食指南》中也提出,乳制品的摄入关系到整体饮食的质量,以及很多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成年人和儿童不应该因为体重的增加回避牛奶及其乳制品。
根据国标,目前成年人每天钙的摄入量建议在800-1000毫克左右,蛋白质在70-75克左右,而豆类则在30-50克左右。每天的牛奶摄取量也应控制在300-500毫升左右。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实习生 秦华 通讯员 黄贤君
链接: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4-04/12/content_7292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