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语言发育慢,两岁多了才只会说个别词”
“孩子总自己玩小汽车,叫他也不理,是孤独症吗?”
“孩子不合群,是太内向了还是孤独症?”
……
孤独症患者有一个浪漫的名字,叫“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在漆黑夜空中独自闪烁着。他们并不是常人所以为的“内向、害羞”,而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随着大众传媒对孤独症的宣传与普及,家长们对孤独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有不少家长担忧自家的宝宝患上了孤独症。今天,广医三院黄埔院区儿童保健科易爱文主任医师就来带大家走近“星星的孩子”。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儿童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孤独症有哪些表现呢?
(一)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l 社交沟通障碍 如叫名字时没有反应、不看人、不会展示分享、不会炫耀,不会玩互动合作式的游戏。
l 狭隘的兴趣 如只玩汽车,其余玩具一概不喜欢、对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体产生依恋行为。
l 刻板重复行为 如:坚持走同样的路线、坚持以特定方式排列玩具。
(二)孩子出现这些表现,需要引起家长重视
l 不看/少看 孩子回避他人的目光或与他人目光接触的时间短。
l 不应/少应 呼叫孩子时,孩子充耳不闻,或“心情好时回应一下,心情不好时完全不理人”。
l 不指/少指 无法用食指指出自己感兴趣的物品,不会用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
l 不语/少语 语言发育落后于同龄人。
l 不当 包括不恰当地玩玩具、不恰当地使用语言。如刻板重复的转动汽车轮子而不是到处“开动”它;讲话时没有指向性,喜欢自己和自己说话。
l 以上症状并不能作为自闭症的结论性诊断,一旦你的孩子表现出部分或全部这些症状,建议家长尽快前往当地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完善系统而专业的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干预方案。
孤独症的治疗
3岁以前是干预的黄金时期,6岁前是孤独症非常重要的干预时机。对存在可疑孤独症表现的儿童,应尽早开始科学干预。年龄越小,大脑发育可塑性越强,干预效果越好。
目前对孤独症尚未明确孤独症的病因,因此尚缺乏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治疗药物,临床工作会根据儿童具体情况,采用康复训练、行为治疗、家庭支持和干预及必要的药物对症治疗等综合措施进行干预,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孤独症儿童常合并其他疾病,如精神发育迟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等精神疾病,肠胃功能紊乱、癫痫等躯体疾病,因此往往需进行全面综合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