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广州日报》完美宝宝 广州试“造”——广医三院全球首次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类二倍体胚胎修复遗传性缺陷基因

发布时间:2017.03.21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人:医院办公室 点击数:4114

2017年03月21日 星期二  A17版


  文/广州日报记者黄蓉芳 通讯员曾艳婷、白恬

  按照遗传学规律,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会通过配子(精子或卵子)垂直传播的。携带有致病基因的夫妻,目前可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即俗称的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剔除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保留健康胚胎,避免生育患儿。但如果夫妻均携带显性致病基因,他们的子代则几乎都会携带致病基因。有没有办法,能让患显性遗传病的夫妻孕育的“不完美”胚胎变得“完美”呢?

  记者昨日从广医三院获悉,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普通高校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刘见桥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全球首次将基因编辑技术运用于人类二倍体胚胎,对携带遗传突变基因的胚胎进行基因修复,实现了在胚胎层面对遗传疾病的阻断,向制造“完美”宝宝迈出了一步。

  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期刊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上发表,证实了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人类基因进行定点改造,为通过改造缺陷基因来治疗遗传疾病提供了可能性。

  困局

  患显性遗传病夫妻不能生育健康后代

  刘见桥介绍,对于均携带显性致病基因的夫妻而言,最无奈和绝望的,就是几乎不能生育正常后代。他们所怀的每个胎儿都会有50%以上的几率发病,如果双方都有显性遗传病,发病几率则更高。

  要避免孕育携带遗传突变基因的胚胎,目前主要措施是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通常先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取得胚胎,然后对胚胎进行遗传学筛查,淘汰携带致病基因胚胎,将健康胚胎植入母体。然而,仍然有一部分夫妻,即使通过试管婴儿也无法获得健康胚胎。

  为解开困局,科学家将研究目标锁定在对人类胚胎基因进行编辑的领域。2015年,中山大学黄军就教授发布了一项研究,试着改变人类胚胎中涉及血液紊乱β地中海贫血症的特殊基因;2016年,广医三院范勇博士团队尝试编辑人类胚胎基因,以防止艾滋病毒感染。然而,这两项研究使用的都是本身存在缺陷的三倍体胚胎(两个精子和一个卵子),不能正常健康地发育。

  突破

  1枚胚胎全部细胞修复

  刘见桥团队尝试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能够正常发育的二倍体胚胎(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试验中,他们将患者捐赠的未成熟卵子在体外诱导成熟,然后与捐赠的精子进行体外配对,从而获得了20枚能够正常发育的二倍体胚胎。随后尝试通过基因编辑,去修复这些胚胎中的遗传突变基因,从胚胎层面阻断遗传性疾病的垂直传播。

  第一位捐精者携带了“蚕豆病”的致病基因突变。研究人员分别向10枚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注射了“蚕豆病”基因突变的精子,其中两枚胚胎携带了突变基因。经基因编辑,其中一枚胚胎的突变基因全部得到了修复;另一枚胚胎中的部分细胞都得到了修复。

  第二位捐精者携带了β-地中海贫血的致病基因突变。研究人员分别向另外10枚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注射了携带β-地中海贫血的精子。其中有四枚胚胎携带了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研究人员对这四枚胚胎进行了编辑,最后的结果是,一个胚胎的部分细胞被成功修复;一个胚胎发生了另一种突变;其他两枚没有达到修复效果。

  刘见桥说,虽然样本量小,但这些结果令人鼓舞,因为它们表明基因修复在正常的细胞中更有效。

  意义

  使制造“完美”宝宝成为可能

  “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否,不在乎多与少,而在于有还是没有。就好比总算有了一条路,至于这条路的路况如何,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也是这项研究受到了国际顶级期刊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的原因。”刘见桥说,这是全球首次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类二倍体胚胎。对于因为患有显性遗传病而不能生育正常后代的夫妻而言,基于二倍体胚胎的基因编辑技术,无异于他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符合目前实验伦理的情况下,这为阻断遗传性疾病的垂直传播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比如,由于显性遗传疾病导致的少弱精或无精症患者生育的男孩,也会是少弱精或无精症患者,但如果进行基因修复,就可以阻断这种疾病的垂直传播。

  通俗地说,这一研究将胚胎中存在致病基因这个“不完美”敲除,成为没有致病基因的“完美”胚胎,也使得制造“完美”宝宝成为可能。

  应用

  用于临床还需时日

  刘见桥坦承,这项研究距用于临床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我们的研究发现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二倍体胚胎的修复效率不低,但该技术还远远不能安全地用于胚胎编辑。”他分析,要想将这一研究应用到临床,首先要将成功率大幅提高,还要对编辑过的胚胎进行各种测试,保证没有产生任何错误基因,防止产生新的突变基因,确保后代安全。

  刘见桥也承认,关于胚胎的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但是,今年2月1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出台一份长达261页的报告,郑重提出,“应该允许科学家修改人类胚胎,以消除镰状细胞性贫血等毁灭性遗传疾病……”刘见桥认为,由此可以看出,如今研究者和公众都已经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类研究。

  “胚胎的基因编辑技术终将逐渐被人们接纳。”而且,将来制定游戏规则的,一定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我们要做的是,认真做好研究,取得自主的知识产权和话语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