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关于我院 > 医院文化

【柔济故事】费孝通与柔济医院

发布时间:2015.02.11 来源:医院办公室 发布人:医院办公室 点击数:11123

 

1936年初的一天,柔济医院接收了一位伤员,名叫费孝通,大约25、6岁,读书人模样,精神萎靡不振,清瘦的脸上笼着一层难以抹去的忧伤。他是被几个身着南方土著服装的精壮汉子抬进医院的,一行人风尘仆仆,显然是远道而来。接诊的医生护士连忙为费孝通做了初步的检查,发现他身上多处受伤,特别是腰部和腿上的伤势比较严重。据抬他来的乡民们讲,他们是住在数千里外的广西大瑶山中的猎户,这个书生和他的新婚妻子来自北方,在大瑶山中迷路,误入猎户为猎兽设的陷阱,书生受了重伤,他的妻子为了找人救他不幸坠崖身亡。大瑶山中缺医少药,书生受伤后得不到医治,定然落下残疾。土司怜惜这个书生的不幸,挑选了八名年轻力壮的瑶民,抬着重伤未愈的书生和他妻子的遗体离开瑶山,原本准备送他们回北方。船到梧州后,书生妻子的遗体已不便长途转运,只好就地掩埋在梧州白鹤山,而他们则一路把书生抬到广州,来到了这间医院接受治疗。

 

听了这个异乡人的悲惨遭遇,医生护士们不禁动容,他们马上精心而又麻利地为费孝通清洗包扎了伤口,妥善地安置好了病房,并对他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检查的结果,费孝通的脚骨在木石的砸压下已骨折多日,必须马上进行手术治疗,否则很可能留下残疾。很快,医生们为他成功地施行了手术,护士们则用精心的照料,希望帮助他从精神和肉体的双重重伤下逐渐康复。医护人员们密切关注着费孝通的伤情,每天都要给他换药,细心的护士们为他安排了营养丰富的饮食,帮他定期擦身刮脸,及时更换病服。在医护人员们的精心照料下,伤员的身体状况慢慢好转,身上的各处伤损也渐渐复原。但是失去亲人的打击对这个年轻人精神上的创伤实在太大,尽管他对医护人员始终彬彬有礼,但始终沉默寡言,只是偶尔用简单的语句和眼神表达他的感谢。大部分时候,他会长久地注视着窗外,一动不动。医生护士们既非常同情他,又担心他因为过于悲伤而影响到伤势复原,就尽力用带着浓重粤音的国语跟他说话,跟他讲述医院周边的一些近闻,努力分散他的哀思。随着伤势慢慢好转,护士们开始推着或扶着费孝通在景色秀丽的荔湾湖边散步,日复一日,费孝通的精神状况也在这种无微不至的照料中逐渐改善。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他开始翻看随身带来的很多笔记和文章,并动笔写作。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和康复,费孝通的身体完全痊愈,顺利出院。

 

与其他痊愈出院的患者一样,柔济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也为费孝通进行了短暂但又热情的送别,祝愿这个年轻人今后一生平安。所有参与送别的柔济医护人员都不曾想到的是,他们救治的这个年轻人,未来成为我国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他在柔济医院养伤期间写的那些文章,后来结集出版,书名叫《花蓝瑶社会组织》,成为中国社会学的经典文献。几十年后,张冠生先生根据费孝通先生的回忆撰写的《青山踏遍》中,忠实地记录了费孝通先生与柔济医院的这段缘分。

 

推荐